来源: metatrader4官网下载 时间:2021-01-21
新冠疫情、中美关系、RCEP、十四五、双循环……2020年有太多不同寻常的关键词。身处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,中国如何应对?大局势下的中小银行又该如何应对?
在11月26日于南京举行的紫金山•鑫合金融家俱乐部2020年成员行大会上,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(CCEF)理事、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博士,就此发表了真知灼见。
01
中国经济如何保持亮丽
鉴于疫情成为2020年“最大黑天鹅”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损失将达28万亿美元。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则警告,疫情大流行正演变成重大经济危机,可能出现金融危机。
管涛表示,全球主要国家采取财政货币政策对冲措施,避免流动性危机演变成金融危机。中国则加大了金融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。“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亮点,中国经济复苏是教科书式的。有可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。而从需求端看,2020年三季度消费、投资、外需对经济增长都是正拉动作用。”
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,2020年全球经济衰退4.4%,2021年增长5.2%;而中国经济2020年增长1.9%,2021年增长8.2%。在管涛看来,下阶段中国要着重考虑怎样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、稳定性,支持全面夯实的经济复苏。
“对经济景气的判断不能仅基于经济增长,而要基于更全面的指标,看就业和通胀情况。下一步,还要打好疏困和改革的组合拳。”管涛表示,中国和西方不同,西方应对疫情主要靠政府救助,而中国除了对冲以外,另一个措施是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。“制度长期稳定,政策是短期变化的,这是很重要的方面。”
02
双循环格局做好三件事
2020年7月30日,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国内大循环、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。8月24日,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临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,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风险挑战的准备。
显然,外部环境变化使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愈加迫切。管涛表示,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,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变化。“这种情况下,未来一段时间,中国关键要做好三件事。一是改革,这是发展的强大动力;二是开放,这是促进发展的必然选择;三是创新,这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这三件事是贯穿整个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线索。”
管涛提出,“十四五”期间中国应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,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,健全促进和保障境外投资的法律政策和服务体系,坚定维护中企海外合法权益。同时,要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高质量发展,构筑互利共盈产业链及供应链合作体系,深化国际产能合作,扩大双向贸易与投资,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变。“过去,我们是国际经贸规则的接受者,随着经济发展,我们的经济体量和政策溢出效应都在扩大。由此,我们主动或被动参与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中。而作为新的参与者,怎样发挥我们的应有作用,推动完善更公正、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,任务艰巨。”
此外,管涛认为中国要积极参与多边区域投资贸易合作机制,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。“11月15日,中日韩和东盟十国、澳大利亚、新西兰签订RCEP,标志着全球最大自贸区诞生,这对中国是首次突破。有助于中国扩大出口,并增加国内需要的进口,加强区域产业链、供应链,稳定外贸、投资、外资。这也是为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。
03
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
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稿提出“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”。鉴于此前,无论国际、国内都希望中国在这方面有更大胆、更激进做法,故“十四五”就人民币国际化的这一提法,被市场观点认为低于预期。
但管涛不这么认为,“稳慎推进,即既稳妥又慎重,反映我国在金融开放方面采取更偏稳健的做法。”他指出,在金融开放背景下“稳慎”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主要基于五方面因素考虑。
第一,我国金融开放与国际上还有差距,还需做许多具体工作弥补。
第二,目前面临很多不稳定因素,尤其在疫情流行、宽流动性背景下,要防范跨境资本流动冲击和扩大开放过程中境外输入的风险。所以,金融开放要稳扎稳打。
第三,很多新兴市场、发展中国家在开放过程中由于条件不足,多以金融危机收场。可见金融开放存在很大不确定性,需要很多配套条件。按照中央提出“建制度、不干预、零容忍”,推动资本市场市场化、法制化、国际化建设任重道远,市场要进一步完善。同时,财税体制和货币政策框架都有待进一步现代化,即宏观经济治理也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第四,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计价试点后,国内政策逐步放宽,基本上做到本外币一视同仁。当前关键要培育市场需求,让市场接受和认可人民币。这既需国家政策给予支持,也需国内企业、银行做具体工作,持之以恒。
第五,“既稳妥又慎重推进人民币国际化,并不影响在时机成熟时创造条件适时推进。”管涛强调,此举重在低调务实、少说多干,有条件就做。
04
人民币汇率未来怎么走
2021年人民币汇率会怎么走?对这一市场普遍关注的话题,管涛深刻洞察。
“2020年人民币已积累一定涨幅,若未来一个多月无利空出现,2021年初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会惯性冲高。但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,2020年下半年人民币走强是因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。若2021年全球经济逐步复苏,意味着中国经济复苏的领先优势会收窄。”管涛指出,同时,2021年国内经济若低于正常水平,或会加大人民币汇率调整压力。鉴于未来内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,人民币汇率新周期言之尚早。
“此外,若疫情未被控制住,全球经济复苏不如预期,重启放缓,金融市场出现调整,有可能对人民币产生两种情形。管涛认为,一种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,成为避风港,资金大量流入,人民币继续升值。另一种是中国经济跟着全球调整,资金集中流出,人民币继续被当作风险资产集中抛售,造成新的压力。
除却上述种种,中美关系亦是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一大要素。“2020年初,中美达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,当时搁置了对汇率问题的分歧,坚持汇率由市场决定,不搞竞争性贬值。但11月9日,美国财政部发布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报告,对人民币汇率提出新的质疑。”管涛强调,我国汇率政策透明度太低,有些不太规范的做法,可能引起未来中美在汇率问题上的新争端,须予高度重视。“展望2021年,基本面因素决定人民币升值或贬值,市场情绪波动加剧人民币汇率双向震荡。当汇率趋向均衡合理后,容易呈现大开大合走势。”
05
中小银行五招应对挑战
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,中小银行如何妥善应对挑战?对于这个问题,管涛同样深切关注,专门提出五点建议。
一是更注意公司治理。现在处于信用风险爆发期,市场动荡较大。若银行公司治理不好,容易被监管归类为“坏机构”。所以,良好的公司治理提升中小银行的品牌形象,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类风险。
二是更注意结合科技。如今不单单中小银行,大银行也在为中小微企业服务,对前者压力更大。随着客户进一步下沉,如何在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同时控制好信用风险,中小银行也面临很大挑战。为此,必须加大科技投入、加强与科技公司合作,利用科技手段控制风险。
三是更注意深耕市场。中小银行的国际业务基础普遍比较薄弱。而国内经济大循环,有助于发挥中小企业的内向型发展优势,带来很多机会,将来会诞生很多从小规模起步的“隐形冠军”企业。管涛表示,很多中小银行是从地方上成长起来,与很多地方企业在成长阶段保持金融联系,提供金融支持。因此,中小银行要深耕市场,发现好的投资机会,支持那些“隐形冠军”发展。
四是更充分利用政策。为支持中小微企业,央行创设了一些直达工具,中小银行一定要充分利用。当然,支持中小银行资本金补充的政策也要用好。
五是更注重依法合规。近期国内监管环境日益趋紧,特别是强调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。这种情况下,中小银行务必更注重合规经营。同时,倘有国际业务,在外部逆风逆水的环境下,中小银行要加紧学习相关国际规则,严格照章办事,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。同时要有一些预案,若遇事端就能提前有所准备。